城隍爺介紹

在民國37年,花蓮七腳川出海口(現今花蓮南濱附近),一座祭奉於家中的城隍爺神像遭遇7月颱風,溪水暴漲沖毀了神像,城隍金身失散片尋不著。因此,當地居民決定將城隍爺神靈寄靈於花蓮縣城隍爺府。

直到民國103年,城隍爺突降駕於本宮委員 林品毅委員身上,並且指示林委員要重新雕刻城隍金身,以濟世渡民。
然而,由於本宮委員事業尚待起步,因此約定在9年後再行雕塑金身等相關事宜。如約,當年滿9年,再度降駕的本宮委員指示,願意隨同真武山受玄宮帝爺公旁,一同濟世渡民。

城隍爺由來

城隍爺為台灣人最敬畏的神,主要是祈求民生安定。「城隍」二字按字意解釋,「城」為城郭,「隍」為護城河。因堅固的城牆為城市所必須,所以取名「城隍爺」。禮記禮運篇:「天子大獵八,水庸居七」,大獵乃是歲末天子祭祀萬神之禮,水庸指的是城隍,大獵乃是祭拜八位神明,其中城隍是第七位,這是中國祭祀城隍的開始。 五代唐朝愍帝始封城隍王爵,稱城隍爺;明初,中央至縣一律建壇祭祀城隍爺,各府城隍封為威靈公,州城隍封侯爵為綏靖侯,縣城隍封伯爵為顯佑伯;管縣就叫縣城隍,管府就叫府城隍,管省就叫都城隍,管全國就叫天下都城隍。至清朝時,祭祀城隍爺已變成官祭。 台灣人認為,地方官是治理陽間事務,城隍爺專司陰間,也支配來世,對地方官稱陽官,對城隍爺稱陰官,前者依法律來審判案件,後者根據現世來決定來世,無論好事壞都要加以處理,吉凶禍福都是審判的結果,人民深信而敬畏。城隍爺在各地派遺將軍巡視陽間和陰間,監察人民的行為,做壞事施以陰罰,陰罰就是使壞人罹患疾病或陷於貧困,甚至死亡;同時對於好人要獎勵,所以城隍爺乃是介於陽間和陰間的神,掌理人的善惡。